党群建设集团要闻简报洪泉动态团委活动公租房专栏

公租房,重庆首吃″螃蟹″。

租房,重庆首吃“螃蟹”。

    从首个公租房小区开工到昨天的交房,只花了14个月。而去年,全市一口气开建了1300万平方米公租房,到2012年底,全市共计建设4000万平方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评价说:“重庆建设公租房是一大德政,为全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制度设计也很合理,坚持搞下去,不仅能让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还能通过出售,让老百姓'居有其屋'。”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重庆公租房小区和重庆土地交易所的地票、IT产业集群就像是3个零件,共同构成了重庆解决居住问题的系统工程。

    这项赢得普遍赞誉的创新式住房保障工程,为渴望能在重庆踏踏实实有个家的人们,及时营造了一个最温暖的“窝”。

    也难怪,一位成功配租到公租房的居民会写下一首叫《家》的诗,其中写到:

    “广厦千万聚人心,天下英才汇重庆。”

    “精装修”的保障房

    若不说是公租房,或许会有人把民心佳园误认成精装修的中高档商品房。

    漫步小区里,道路两旁种满了青翠的竹子和香樟,每栋楼齐刷刷都是白色腰线、灰色“外衣”,超市等各种便利的商业设施就在楼下,广场、健身器材也一应俱全。而在每个户型内,厨柜、抽油烟机、地砖等都全部装修完毕。

    “住在公租房里,享受到中档商品房小区甚至更高水平的住房条件和配套。”市公租房管理局道出了重庆公租房的建设标准。

    我市主城区的所有公租房项目均位于一二环之间的21个大型聚居区,有土地储备的国企拿出了手里毗邻轨道交通沿线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块。每个小区户型面积在30—80平方米,容积率控制在3.5左右,附近配套了学校、医院、商店、超市等设施。“重点是,摇号配租成功的居民,再买一些简单的家具就能入住了。”

    不仅如此,只要年满18周岁、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市民,都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没有任何户籍限制。

    而为了让更多想住公租房的市民“居者有其屋”,我市的公租房产权由国有的集团公司和区县政府性投资公司持有,确保了公租房始终姓“公”。

    然而,为何我市要在这个时候大批量建设公租房?

    重庆版的住房保障标杆

    近年来,“我想有个家”却买不起房的都市“夹心层”人群,不仅要面对上涨的房价,还要面对收入有限但又不够格居住保障性住房的尴尬现实。

    他们要在哪里安家?

    2009年12月,在国内房价“涨”声一片的背景下,市委书记薄熙来在经济工作会上首次提出:重庆将开建公租房。

    公租房这个新名词,便在这个时候首度亮相。

    第二年的6月,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会,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我市将执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并决定以公租房为“抓手”,构建新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市长黄奇帆解释,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让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而作为“双轨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环,公租房的概念一举“收编”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实现了三者合一与受惠人群覆盖面的最大化。


党员干部拖欠物业费被查″喊冤″:在小区是业主

九龙坡″民安华福″2014年7月下旬开始签约